一封家书寄真情—— 走近张太雷烈士
发布时间:2018-06-20 点击:6328

 

    父爱是一座山,挺拔而伟岸;父爱是一片海,浓郁而深远。他或许相貌平凡,但对你露出的笑容总是溢满宠溺;他或许谈吐并不优雅,但絮絮叨叨的都是对你的关心,617日——父亲节,祝所有伟大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同时,今天也是一位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有着不解之缘的革命烈士诞辰120周年,他就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中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张太雷同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小编将为大家讲述革命烈士张太雷的一封家书故事。

父爱无边  如“雷”寄远

    “唯有求得高深的学问,即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这样就用不着恐惧失去饭碗,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心境安定是寿长的最重紧的事。”

    “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求自己独立的生活,将来你们也可以享真正的幸福。”

    这是张太雷1921年作为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前往苏俄前给妻子陆静华写的家书中的两段话。这封家书是张太雷许多家书中,如今惟一保留下来的一封,现存在国家博物馆。在这封真挚感人的家书中,张太雷将对家人的思念,个人抱负及对儿女的殷切期待,悉数倾吐其中。

 

 \"图片1.png"

  张太雷(1898——1927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898年,张太雷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父亲张亮采原本给他取名”泰来“,希望这个孩子能“否极泰来”。参加革命后的他按父亲给他取的乳名“泰来 ”的谐音将名字改为 “太雷 ”———寓意响彻太空的春雷, 震醒痴顽,惊醒世人,打击强暴,改天换地。

 

 \"图片2.png"

张太雷和妻子陆静华

 

​    1918年春,还在北洋大学念书的张太雷,奉母命回家乡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陆静华成亲。婚后,张太雷与夫人陆静华生有一子两女,长女张西屏、次女张西蕾、幼子张一阳。

 

 \"图片3.png"

 张太雷长女西屏(中)次女西蕾(右)子一阳(左)

 

    本来,张太雷可以利用所学谋得一份好差事,让自己及家人过上较为安逸的生活。 但是,风云激荡的历史潮流改变了他的想法和人生。他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舞台。

    “为革命而死,虽死犹生。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这是张太雷在1927年广州起义战斗中不幸牺牲前所说的话语,他的革命奉献精神不仅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更是直接影响着他的次女张西蕾投身革命事业。

父爱若言 常青不萎

\"图片4.png" 

张西蕾与丈夫冯伯华

 

    张西蕾的原名叫张细梅,参加革命后,为表达对父亲张太雷的怀念,她才改名为张西蕾。“虽然父亲牺牲时我还不满六岁,我记不清他的音容相貌,但父亲崇高的革命品格和英雄形象始终活在我的心中,他指引我走向革命,他鼓舞我战胜困难,他照亮了我毕生前进的道路。”张西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

    谈及父亲的家书,张西蕾感慨颇深:“父亲投身革命后,虽然终年在外奔忙,但他非常惦记家人,非常爱我们,只要有空就给家里写信,询问我们的情况,安排家中的生活,语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16岁时,张西蕾离开常州去上海寻找党组织。离家前,为了让党组织信任她是张太雷女儿的身份,聪明的张西蕾专门从父亲留下的家书中挑选了一封带在身上,而这封家书就是张太雷在1921年前往苏联时写给妻子陆静华的那封。张西蕾深知国民党多年来一直把张太雷视为“匪首”,如果此信在途中暴露那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她就把信的开头和结尾处的落款都剪掉,一直带在身上。

    1938 年春  张西蕾只身到了举目无亲的大上海, 几经周折,在同学罗伊和吴博的帮助下,在父亲家书的有力证明下,总算幸运地找到了中共上海秘密组织。 张西蕾在党组织带领下, 于 9  23 日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泾县云岭镇,被分配在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

    1941年皖南事变之前,张西蕾随中共部队转移,为防不测,张西蕾特地托付好友薛暮桥同志,请他从安全的路线将自己随身携带的这封父亲家书带到了苏北。解放后,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向全国征集革命文物,张西蕾便把这份没有首尾的家书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交给了国家。晚年回忆起这封惟一幸存的父亲家书,张西蕾详细地描述道:“这封家书是父亲用毛笔写在一张普通的信纸上的,书法流畅,它后来成为研究我父亲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于家庭、婚姻、妇女观点的重要文献。”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西蕾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努力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同时在党的教育下,张西蕾阶级觉悟、革命觉悟不断提高,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而这样的进步和成就与父亲的影响更是离不开的,张西蕾在回忆录中多次写道:“父亲的英勇业绩和革命精神鼓舞着我前进”。

      父爱无边,张太雷用一封家书寄出自己对儿女深沉的父爱,对儿女殷切的期望,更是在无形中铺垫了女儿张西蕾的革命之路,而张西蕾传承父志成大业的气概也无愧于“后来人”的身份!

© COPYRIGHT 2019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7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