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新韵 | 寻迹首义,忆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3-06-21 点击:1586

 

 

漫步在武汉街头,诸多以“首义”命名的街道、学校、社区、广场,犹如一部写在武汉地图上的“首义”教科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楼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12年后的今天,以首义文化及蛇山景观为特色的革命文化街区首义片成为了辛亥革命国家纪念重地。这里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发生、发展和历史遗存最为集中的区域。

 

起义门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一座带有瓮城(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的城门。

 

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按部署迅速占领中和门与其左侧的楚望台军械库,打开城门使城内外革命力量会合,围攻督署,歼灭清军,一举占领了武昌全城,取得首义胜利。

 

起义门炮台

 

中和门是武昌古城10座城门中至今仅存的一座,被誉为“首义胜利开端”。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1912年中和门被改名为“起义门”。

 

起义门城楼在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解放后进行了修缮。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修整了城门门洞,修复了城楼,起义门从残缺、乱砾中重生。

 

武昌红楼

 

在首义广场的南端,背靠蛇山,矗立着一栋红色建筑。

 

早期这里作为清末湖北咨议局办公地点,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今依托旧址而建立纪念性博物馆。因整幢建筑采用红砖红瓦,故又称“武昌红楼”。

 

 

武昌红楼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这里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点,也是中国共和纪元的开端,被誉为“民国之门”。

 

孙中山铜像

武汉人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武汉市区建造了两座铜像,位于武昌红楼前的孙中山铜像就是其中之一。

 

武昌孙中山铜像建于1931年8月,像高约2.4米。孙中山先生身著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右手持礼帽,左手握拐杖,凝视远方,庄严肃穆。铜像基座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像”七个大字。该铜像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拜将台遗址

 

与孙中山铜像隔街相对,有一座紫红色水磨石纪念碑,远看似剑,这便是著名的“黄兴拜将台”。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战局的危机关头,黄兴由香港经上海抵达武汉前线。11月3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在阅马场举行拜将仪式,任命黄兴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

 

黄兴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黄兴任总司令时,在敌我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坚守汉阳20多天。在这期间,又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革命军声势日益壮大,基础日见稳固,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1928年辛亥革命同志会在拜将台旧址建亭立碑。1955年,武昌区人民政府将原拜将台的粗劣石质纪念碑改建成高约6米的纪念碑,以作永久纪念。

 

彭刘杨三烈士雕像

 

在首义广场北广场西南边,有一座红砂石雕塑彭刘杨三烈士雕像。这座雕像是为纪念在辛亥首义前夕献出宝贵生命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革命烈士而建。

 

这三位烈士是湖北革命党人的代表,他们于1911年10月10日凌晨英勇牺牲,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辛亥革命之后,从平湖门到阅马场的马路被命名为“彭刘杨路”,以纪念这三位烈士。1991年,辛亥武昌首义80周年之际,彭刘杨三烈士雕像被树立起来,供后人缅怀和瞻仰。

 

 

坚韧不拔和改革进取的精神从未改变,“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被一代代传承。

 

武汉自古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汉人民正在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壮丽新篇章。

 

 

资料来源:《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览》、《武汉革命遗迹》、新华网、辛亥革命博物院、长江日报

编辑:天天

责编:李岚

 

© COPYRIGHT 2019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7396号-1